下一个黄金年代,我们在成都的未来相聚

2020-11-17 14:31:37  阅读:292766 来源:

  世界科幻大会将去往何方?成都不只是在呼唤一次盛典的东来,而且试图导引一个新的黄金年代。

  人类科幻文化的中心正在发生第二次转移。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思维方式,科幻诞生于人类的现代文明到来之际。它的文化中心首先在其诞生地欧洲盘桓了一个世纪,然后于一百年前伴随着人类现代文明在北美的兴旺而转移到了美国。但在今天,这被一小群“富裕的北半球生人”所垄断了两百年的未来叙述正在遭受挑战;属于全人类的科幻文化,则迎来了最广大也最具生命力的机遇期。站在被幻想和书写过无数次的二十一世纪,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世界各地的科幻文化都拥有自身的发展脉络和演变逻辑,其中也酝酿出了亿万种截然不同的未来想象和文明图景。如何站在未来去想象未来呢?每一个人、每一种延续至今的民族与社群都在召唤全新的人类梦想。

  中国科幻的“黄金年代”必然在这样历史背景下生发成长,作为“科幻之都”的成都,也必然在其中扮演自己的历史角色,直面人类的亿万种未来。这座西南重镇既是中国科幻文化过去半个世纪传承的缩影和基石,也是立足当下眺望将来的起点。这不仅是因为此地直接汇聚了中国科幻文化最重要的承载者,拥有着最热烈的科幻文化氛围,而且也由于这座城市在中国的现代想象中有其独一无二的位置。它是中国在面对现代世界性危机的堡垒,但巨大的挑战也无碍于街头惬意的市井生活;它见证了民族共同的灾难记忆,但全新的国族寓言也从这里激荡开来。与此同时,今天我们仍在这里刻画中国历史中最神秘的国度与最理想的人格,仍在留恋沉寂的雪山与蛮顽的熊猫。“科幻之都”应当是未来构造与本土传承的碰撞之处,也必须是书写更加新颖的一种——“我这一种”——现代想象的源起之地。

  今天,中国科幻的产业实践正在汇入世界科幻市场的激流,中国科幻的文化创造也提供着独特的想象图景和话语力量。成都在这个浪潮中既是高地,也是枢纽。从不绝如缕的《科学文艺》编辑部,到横跨整个产业链条的无数科幻文创企业;从劫后余生的“灰姑娘”笔会,到一次又一次的国际科幻大典;从“科幻川军”的星星之火,到新时代的规划蓝图,科幻早已汇入成都文化的血脉精粹。它是年轻一代的故旧相识,也是新兴文化的熟悉标志。国内的科幻迷往往在此地流连,世界的目光也总是在这里汇聚。

  2020年的7月29日,成都申幻活动正式开启,剑指2023年第 81 届世界科幻大会(World SF Convention)。如若成功,这将是这是2007年日本横滨之后,这一盛典第二次落地亚洲。而在此之前,早已有不少世界友人为此摇旗呐喊,其中既有各国科幻协会、历届世界科幻大会主席,也有著名科幻作家、学者。他们不仅震惊于中国科幻百余年发展历程中所涌现的强大生命力,也好奇当下繁荣的创作中所蕴含的多元性和异质性。加拿大“科幻教父”罗伯特·索耶甚至断言“中国会成为世界下一个科幻中心”。而与盛夏的申幻活动启动相呼应,成都市科幻协会迅速成立,数十家企业、近百名国内科幻界知名人士汇聚在申幻主席团、助力大使当中,海内外幻圈意见领袖线上线下频繁发声,成都、重庆、深圳等多地为申幻加油。“幻客征集令”传播着行动的热情,这既是浩大的声势,也是科幻迷的拳拳之心。

  更重要的是,这不仅是一小群爱科幻的人在呼喊,其中也汇入了更庞大的社会文化力量。中国的哲学家开始在思辨中引用科幻作家们的思想实验,中国的文学家逐渐吸纳科幻对传统审美范式的更新,中国的伦理学家、人类学家从科学幻想中发现现代价值与现代神话的迷思,更不用说早已是科幻同路人的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了。在更宽泛的产业界,影视剧总是将科幻视为其产业制作水平的最高标志之一,游戏则以科幻为极具辨识度的世界构造、美术风格,逐渐兴起的特色小镇、产业园区、主题公园、IP周边甚至试图借助科幻来革新整个行业的运作逻辑。正如一百年前托名为“赛先生”,经历了一切社会变迁、战争灾祸中仍旧在中国屹立不倒的“科学”一样,“科幻”也越来越成为一个中国各个人群、各行各业所习见、乐见的名词。“科幻”的外延因此扩大,其内涵也越发包容。

  为什么全世界爱科幻的人们都应该来到成都呢?三十年前,在成都卧龙岗的野地里,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幻作家们第一次在中国围着篝火痛饮、歌舞。在那个记忆中的漫长瞬间,凑不齐路费的东北科幻迷姚海军还在林场刻印科幻同人杂志,在创作和理论之间徘徊的吴岩自费印刷了中国第一门高校中文科幻课的教材;在那个瞬间,拿到第一个大奖的韩松刚刚硕士毕业,刘慈欣还没能卖出第一篇小说,王晋康尚未讲述最初的亲子故事;在那个瞬间,开创了上一个、上上一个时代的叶永烈、郑文光还与我们相伴。三十年后,我们今天每一个永恒的刹那,都灌注着逝去先辈的遗憾与留恋;这一个刹那,“韩慈康”们被海内外学人争抢竞夺,以求用他们——还有更多更年轻的名字——来丰富支撑自己的记述、推测、臆想、界说;这一个刹那,科幻教授、博导和他们的学生在无数讲台、论坛、实验室,乃至荧屏和头条之间行走,接受每一缕目光的好奇与致意。三十年光阴流转,中国科幻的文字与画面在每一种形态的比特和原子之间奔流,遍布山海。爱科幻的人们怎么能不一起回到这里?重新让每个人的轨迹在成都的时间和空间中交织,重新点燃科幻的篝火,喝酒跳舞,用热情和想象去探索无用而有趣的星空,直到下一次相聚。

  作者:中国首位科幻文学博士姜振宇


 
 
下一个黄金年代,我们在成都的未来相聚_中华健康网

下一个黄金年代,我们在成都的未来相聚

   日期:2020-11-17     浏览:292766    评论:0    
核心提示:  世界科幻大会将去往何方?成都不只是在呼唤一次盛典的东来,而且试图导引一个新的黄金年代。  人类科幻文化的中心正在发生

  世界科幻大会将去往何方?成都不只是在呼唤一次盛典的东来,而且试图导引一个新的黄金年代。

  人类科幻文化的中心正在发生第二次转移。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思维方式,科幻诞生于人类的现代文明到来之际。它的文化中心首先在其诞生地欧洲盘桓了一个世纪,然后于一百年前伴随着人类现代文明在北美的兴旺而转移到了美国。但在今天,这被一小群“富裕的北半球生人”所垄断了两百年的未来叙述正在遭受挑战;属于全人类的科幻文化,则迎来了最广大也最具生命力的机遇期。站在被幻想和书写过无数次的二十一世纪,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世界各地的科幻文化都拥有自身的发展脉络和演变逻辑,其中也酝酿出了亿万种截然不同的未来想象和文明图景。如何站在未来去想象未来呢?每一个人、每一种延续至今的民族与社群都在召唤全新的人类梦想。

  中国科幻的“黄金年代”必然在这样历史背景下生发成长,作为“科幻之都”的成都,也必然在其中扮演自己的历史角色,直面人类的亿万种未来。这座西南重镇既是中国科幻文化过去半个世纪传承的缩影和基石,也是立足当下眺望将来的起点。这不仅是因为此地直接汇聚了中国科幻文化最重要的承载者,拥有着最热烈的科幻文化氛围,而且也由于这座城市在中国的现代想象中有其独一无二的位置。它是中国在面对现代世界性危机的堡垒,但巨大的挑战也无碍于街头惬意的市井生活;它见证了民族共同的灾难记忆,但全新的国族寓言也从这里激荡开来。与此同时,今天我们仍在这里刻画中国历史中最神秘的国度与最理想的人格,仍在留恋沉寂的雪山与蛮顽的熊猫。“科幻之都”应当是未来构造与本土传承的碰撞之处,也必须是书写更加新颖的一种——“我这一种”——现代想象的源起之地。

  今天,中国科幻的产业实践正在汇入世界科幻市场的激流,中国科幻的文化创造也提供着独特的想象图景和话语力量。成都在这个浪潮中既是高地,也是枢纽。从不绝如缕的《科学文艺》编辑部,到横跨整个产业链条的无数科幻文创企业;从劫后余生的“灰姑娘”笔会,到一次又一次的国际科幻大典;从“科幻川军”的星星之火,到新时代的规划蓝图,科幻早已汇入成都文化的血脉精粹。它是年轻一代的故旧相识,也是新兴文化的熟悉标志。国内的科幻迷往往在此地流连,世界的目光也总是在这里汇聚。

  2020年的7月29日,成都申幻活动正式开启,剑指2023年第 81 届世界科幻大会(World SF Convention)。如若成功,这将是这是2007年日本横滨之后,这一盛典第二次落地亚洲。而在此之前,早已有不少世界友人为此摇旗呐喊,其中既有各国科幻协会、历届世界科幻大会主席,也有著名科幻作家、学者。他们不仅震惊于中国科幻百余年发展历程中所涌现的强大生命力,也好奇当下繁荣的创作中所蕴含的多元性和异质性。加拿大“科幻教父”罗伯特·索耶甚至断言“中国会成为世界下一个科幻中心”。而与盛夏的申幻活动启动相呼应,成都市科幻协会迅速成立,数十家企业、近百名国内科幻界知名人士汇聚在申幻主席团、助力大使当中,海内外幻圈意见领袖线上线下频繁发声,成都、重庆、深圳等多地为申幻加油。“幻客征集令”传播着行动的热情,这既是浩大的声势,也是科幻迷的拳拳之心。

  更重要的是,这不仅是一小群爱科幻的人在呼喊,其中也汇入了更庞大的社会文化力量。中国的哲学家开始在思辨中引用科幻作家们的思想实验,中国的文学家逐渐吸纳科幻对传统审美范式的更新,中国的伦理学家、人类学家从科学幻想中发现现代价值与现代神话的迷思,更不用说早已是科幻同路人的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了。在更宽泛的产业界,影视剧总是将科幻视为其产业制作水平的最高标志之一,游戏则以科幻为极具辨识度的世界构造、美术风格,逐渐兴起的特色小镇、产业园区、主题公园、IP周边甚至试图借助科幻来革新整个行业的运作逻辑。正如一百年前托名为“赛先生”,经历了一切社会变迁、战争灾祸中仍旧在中国屹立不倒的“科学”一样,“科幻”也越来越成为一个中国各个人群、各行各业所习见、乐见的名词。“科幻”的外延因此扩大,其内涵也越发包容。

  为什么全世界爱科幻的人们都应该来到成都呢?三十年前,在成都卧龙岗的野地里,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幻作家们第一次在中国围着篝火痛饮、歌舞。在那个记忆中的漫长瞬间,凑不齐路费的东北科幻迷姚海军还在林场刻印科幻同人杂志,在创作和理论之间徘徊的吴岩自费印刷了中国第一门高校中文科幻课的教材;在那个瞬间,拿到第一个大奖的韩松刚刚硕士毕业,刘慈欣还没能卖出第一篇小说,王晋康尚未讲述最初的亲子故事;在那个瞬间,开创了上一个、上上一个时代的叶永烈、郑文光还与我们相伴。三十年后,我们今天每一个永恒的刹那,都灌注着逝去先辈的遗憾与留恋;这一个刹那,“韩慈康”们被海内外学人争抢竞夺,以求用他们——还有更多更年轻的名字——来丰富支撑自己的记述、推测、臆想、界说;这一个刹那,科幻教授、博导和他们的学生在无数讲台、论坛、实验室,乃至荧屏和头条之间行走,接受每一缕目光的好奇与致意。三十年光阴流转,中国科幻的文字与画面在每一种形态的比特和原子之间奔流,遍布山海。爱科幻的人们怎么能不一起回到这里?重新让每个人的轨迹在成都的时间和空间中交织,重新点燃科幻的篝火,喝酒跳舞,用热情和想象去探索无用而有趣的星空,直到下一次相聚。

  作者:中国首位科幻文学博士姜振宇


 
打赏
 
更多>同类要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要闻
点击排行